声明:本公众号对原创稿件享有版权,转载需注明出处
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境内巴延图古尔山北麓的滦河,潆洄蜿蜒,流经内蒙古高原和燕山山地,在昌黎县城西偏北32.7公里处的武山西麓入境,沿县域西境南流,在县域南境又转东,在县城南偏东36公里处的王家铺村东南偏西部位注入渤海。滦河流经昌黎县境部分长达77公里,流域面积为353.4平方公里。
滦河上游坡陡流急,流入昌黎县境以后进入地势比较平缓的平原地带,流速骤然减慢,河槽拓得较宽,极易淤积。在历史上,滦河下游的河道由于径流量年变差及含沙量过大,又因地质构造活动频繁,曾数次变迁。据卫星照片显示及遥感水文分析,在12世纪以前,滦河还在由迁安市经滦县(今滦州市)西部的雷庄一带冲出丘陵地带,向南经柏各庄附近,在唐海县(今曹妃甸区)境入海;到12世纪以后,就改由滦县(今滦州市)与昌黎交界处的现今河道冲出丘陵地带,先向东南,经昌黎县境的朱各庄(主要在指挥一带)、马坨店(主要在大夫庄一带)、龙家店(主要在晒甲坨一带)、西沙河、团林等乡、镇的一些村庄一线入海,后由靖安镇和围杆庄、毛河北等村庄一线入海,从而给昌黎县境南部的平原地区留下了比较宽阔的沙带。大约在元朝泰定元年(1324年)之前,滦河又改由如今的滦南县境的马城、长凝、高各庄、柳赞一线入海。后来,滦河又在乐亭县的徐家店村北分为两支,西支为西滦河,又称定流河,由刘家墩一带(今大清河口)入海;东支为东滦河,又称葫芦河,由老米沟一带入海。明朝景泰三年(1452年),东滦河淤塞,河水流经西滦河入海;到清朝嘉庆十八年(1813年),西滦河闭塞,滦河改道经东滦河入海。清朝同治六年(1867年)夏天,滦河泛滥,河道又向东北移动,由昌黎县境在道光三十年(1850年)淤塞的甜水沟(拗榆树东南)入海;清朝光绪九年(1883年)至民国四年(1915年),滦河主河道再经左右摆动,基本确定到现今的位置。1938年,甜水沟又淤塞,滦河开始经现河道入海,同时也基本确定现河口的位置。
滦河的水路运输历史悠久,境内的靖安、会里、赤崖等处均曾设有卸货栈房,主要接纳口外的木料、口蘑等货物;至民国末年,河运基本废止。过去,境内有樊各庄、史家口、王家楼、郝家园、套里、信庄、王各庄、赤崖、石各庄、少佛林、大滩、拗榆树、马庄子等渡口多处,现在仅存少数几个渡口。如今,在昌黎县西部修有两座通往滦县(今滦州市)的滦河公路大桥,南部修有一座通往乐亭县的滦河公路大桥,两岸交通已经变得极其便利。
滦河口素有“东亚旅鸟大客栈”的美称。主要鸟类群落,除占首要位置的黑嘴鸥——沙蚕群落之外,还有黑尾鸥——沙蚕群落、燕鸥——蛎鹬繁殖种群等,常见物种有黑嘴鸥、黑尾鸥、红嘴鸥、银鸥、普通燕鸥、黑枕燕鸥、白额燕鸥、白腰杓鹬、红腰杓鹬、红脚鹬、斑嘴鸭、赤颈鸭、翘鼻麻鸭、琵嘴鸭、白尾海雕、白鹤、丹顶鹤、灰鹤、田鸡、董鸡、麦鸡、戴胜和雨燕、灰沙燕,以及一些鱼类、半索动物、甲壳动物、软体动物、腕足动物、腔肠动物、浮游生物等,其中黑尾鸥、银鸥、燕鸥为群落鸟类的优势种,沙蚕、毛蚶为无脊椎动物类的优势种。群落动物常常集群活动为主。
文字:佚名
图片:昌黎县摄影艺术专业委员会
原标题:《昌黎之魅 | 滦河蜿蜒入渤海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