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片的棉花,是新疆特有的白

大片的棉花,是新疆特有的白

《周末秘境》VOL.18

本期秘境,带你走进新疆棉花田

年纪轻的时候,几个女孩子在一起聊天,

总会聊一些有的没的,很中二的话题,

比如私奔。

我说如果私奔,我要搭一辆破到快报废的中巴,

和他坐最后一排,一路被山路颠到飞起,

在车上听王菲的《誓言》。

闺蜜说,她要骑马私奔,

没有马的话就不去了。

还有一个新疆姑娘,她说她要抱一床大棉被,

什么也不带,就抱一床新疆的大棉被,

“新疆的棉花吃阳光长大的,

盖这样的被子,日子暖烘烘的。”

1.

五一期间,央视报道了一系列“中国希望的田野”,其中就有新疆的棉花。

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,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。

这里大片的棉田,过去都曾是荒漠戈壁。

进入五月,当地气温已开始突破25摄氏度,不时有风刮过,空气里充满沙尘。大部分地区棉花播种基本结束,多数棉花已经出苗。

阿热孜古丽·买买提戴着手套,拿着一根小树枝,沿着塑料薄膜覆盖的长条田,一边走一边用树枝戳破薄膜——她在给棉花“透苗”。

机器播种的棉花,虽然在播种时已经在种子附近打了孔,但很多棉苗露头的地方并没有对准机器打好的孔。

那些屈曲在塑料薄膜之下的嫩苗根本不可能自己钻出来,棉农只好自己动手,一棵一棵地“透苗”。

这是一个紧急的农活儿,出苗期只有10天左右,数百亩的棉田,必须尽快让所有棉苗透出。一般棉花种植户这个时候都需要全家下田干活儿。

艾买提家200亩棉田,三个儿子,加上儿媳和老伴儿,一家8口最近都为这个事情忙碌。

同时,儿子们还兼了去河边加高防洪堤的志愿者工作,艾买提还要放羊,儿媳妇要照顾不到一岁的小孙子,老伴儿要负责一家人的饭菜。

为了能省点钱,他们并没有选择花一天200元的报酬,雇佣人力帮忙透苗,而是自己赶时间来做。

一个上午,每个人都已在田里走了近十里路,而且一直盯着反着白光的塑料膜也也让他们眼睛发懵。

中午因为天气太热,无法在地里干活儿,大家回到六公里外的家中,下午四点还要继续。

然而并不是完成了透苗就可以松一口气了,这里地处沙漠边缘,年平均沙尘暴多达53天。

去年,一场大风让艾买提家的100多亩棉田都遭了灾——塑料薄膜被吹走,刚露头的棉苗都被掩埋。尽管保险公司有理赔,但算下来还是亏了本。

图片来自华夏地理,摄影张宏强

图为棉农为防止塑料薄膜被风吹走,正在薄膜上压沙土。

2.

五六月份,也是控制棉花疯长的紧要关头。

为了防止棉苗长得过高,使其将营养集中于棉桃,棉苗长到一定高度时,就必须将顶部掐掉。这项工作称为“打顶”。

暑假里,不少中学生会和大人一起来到田里帮忙。

13岁的六年级学生阿依佐合热·阿合尼亚孜手拿一把铲刀蹲在苗田里,左手揽草右手使铲,熟练地将田间杂草铲掉,鼻尖和发迹上满是汗珠。

而她10岁的弟弟扛一把坎土曼除草,坎土曼有点大也有点重,显然这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干这个活儿有点吃力。

他东张西望有点漫不经心,姐姐很快就抛下他老远,更远处则是他们的母亲,他比两个孩子干活儿快多了。

不少新疆孩子都有过这样的体验。

即使长大后已经离家千里,每到盛夏,都会想起家乡一大片绿色农田,天气热得虫子都懒得鸣叫,只听见机井上均匀运转的抽水机声,还有远处公路上偶尔驶过的汽车声。

天地一片寂静。

3.

不止创业炒股有风险,其实种植也是一个有很大风险的行业。

对于棉花来说,更是这样。“一年收一季,以及收不上一年就完了。”

52岁的张东伟来自河南南阳,他到新疆已经12年了。原本自己承包了200多亩地,种了3年的打瓜(西瓜的变种),赔了3年。

后来才改种棉花,但辛苦一年也赚不了多少钱。

“春天怕风沙怕雨多,夏天怕冰雹,还要防虫害。”稍有不慎,不知辛苦打了水漂,还要准备赔钱。

夏天是棉花花蕾期,一场冰雹,可能瞬间让一地棉苗化为烂泥。花蕾期遭灾不像苗期还可以补种,这个时期就只能改种玉米了。

有时候种玉米都来不及成熟,到秋天只能收获秸秆去喂羊。

再加上难治的虫灾,一只棉铃虫能吃五六十个棉铃,而治理这些都的花钱。

于是张东伟干脆放弃了自家田地,让老婆孩子回家,自己留下来打工,帮老板管理500亩棉田。

从播种到采收,他得全程盯着,最热的夏天,他需要每半小时加一次肥。

虽然也辛苦,但不用担心赔钱进去,一年下来也能挣四五万。

4.

终于到了采收的季节,大片的棉花,是新疆特有的白。

此时,为这片棉田忙碌着的,还有不少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的人。

库尔勒的轮台县,阿克苏的新和县,都是每年内地来的拾花工最多的地方。

在农村,每年都会有人专门招一批短期工外出务工,家中的妇人们都会踊跃加入,也有的夫妻两个一同前往,但大部分还是上了年纪的妇人。

从内地到新疆,要坐上不少于40小时的火车,路途遥远,但因着大家结伴而行,路上常常还是欢声笑语。

图为2006年重庆受灾群众,赴新疆摘棉花。在农家没有退休一说,一些50岁以上的老人也会加入其中。但他们摘棉花的速度比青壮年难免要慢一些,赚的也少一些。

棉花的高度刚好在人的大腿的位置,需要弯腰捡,因为从早上天黑捡到晚上天黑,一直弯腰受不住,所以年纪大一点的会跪下来捡。

新疆的早晨7点半天还没亮,捡花时间一般都是两个月。速度较快的拾花工,两个月下来能挣1~2万元。

因为当地的特殊天气,曾从河南去体验过的一位采棉大姐回忆说,那是前一个月非常热,后一个月非常冷。紫外线又非常强,风也很大,两个月下来人黑了,显得老了好几岁。

不过每当带着采摘的成果来称重时,大家还是很开心,看着秤上的数字一天的疲惫似乎都忘掉了。

随着机械摘棉花的普遍,慢慢地人工需求量就少了,不知她们以后农闲时还会出去做什么样的短工来挣钱?

据说一部分人选择了去江南挖莲藕,或去果园摘柚子。

远赴千里,还来不及欣赏没见过的风景,埋头只为了多挣点钱过好日子。

这些来自全国各地,勤劳、朴实的农家人,他们没有太多复杂的心思。只想把孩子们供养大,让子女有出息,再攒一些小存款供自己养老所用。

勤劳的人们,也值得拥有更好的收获,更美的日子。

5.

来自湖北的黄德伟也是为了棉花来到新疆,但他并不是为了拾花挣钱。

黄德伟家在湖北靳州的他,1985年毕业于湖北农学院,在湖北做了大半辈子的种子培育工作。

后来国家实行棉花西移战略,湖北棉花种植面积减少,育种工作也就停滞了。

2014年,已经五十多岁的他选择应聘到新疆,继续做自己喜欢的工作:

从出苗到采收,7个月的时间里,每天在75亩种子田里行走,记录三千多株种子棉苗的生长情况。

他说,育种工作辛苦,可能一辈子也干不出个啥来,但天天在地里,起码身体好。

“现在农学院毕业的孩子,都不愿意做育种工作了,都想考个公务员。”

“我还是喜欢看棉花,哪天不干,就觉得心里少了些什么。”

6.

据《沙雅县志》记载,棉花在当地种植历史可上溯至汉魏,但产量很低。到1960年以后,才开始有所发展。

2017年,新疆沙雅县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87.9万亩,被收购籽棉达59.57万吨,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县。

而新疆作为中国棉花的主产区,棉花生产已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,占全国总量的80%以上。全疆有一半的农户,都在从事着棉花的生产。

田垄上,坐着一位神情悠然的老农,他的脊背已经弯曲,肤色黝黑,手上也有不少劳作产生的沟壑。

然而,看着大片丰收的棉花田,他满脸都洋溢着,难言的自豪。

参考资料:

1.【华夏地理2018.12-棉花】作者艾绍强

原创/小乔

编辑/包大人

图片/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侵删

—END

阅读原文

相关推荐

致以最崇高敬意!历任国家主席全名单收藏版
如何查询美团订单

如何查询美团订单

📅 07-03 👁️ 2000
《调四钓二图解:掌握技巧,即使野钓也能得心应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