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海同仁县年都乎村一带,至今仍然保持着一项神秘而又古老的仪式——“於菟”。
“於菟”究竟是什么呢?
於菟(读音:wū tú),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对虎的称谓。
跳於菟是当地土族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形态,于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五至二十日举行,包含念平安经、人神共娱、祛疫逐邪等仪式。
农历十一月二十日,土族相传这一日为“黑日”,是一切妖魔鬼怪兴风作浪的日子,所以一定要在这一天借助诸神之力,由“於菟”(老虎)到各家去驱鬼逐邪。
《跳於菟》传统民俗仪式,是古羌部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。关于"於菟"习俗的历史渊源,有楚风说、羌俗说、本教仪式说等多种观点,民间也有多种说法。
在仪式中,七名男子会被装扮成“於菟”的样子,他们赤身裸体,用桑灰涂抹全身,再用墨汁在身体上画出虎纹,把头发扎成毛刷状,形似虎毛。
这些“於菟”会在村庄中穿梭,攀爬屋顶、跳进院子等,进行驱邪除秽。他们还会吞食村民准备好的生肉,据说这样可以带走村庄中的疾病和灾难。
这一天,家家户户每个人都会用清水洗头,洗去污垢,以求得健康、平安。中午时分,被挑选跳“於菟”的小伙子便一起赶到村里的二郎神庙开始做活动的准备,他们赤裸上身、挽起裤管,在身上涂抹满煨桑炉里的桑灰,由村里的画师在他们的脸、上身和四肢上都画满虎豹斑纹,还把头发一撮撮扎成毛刷状,以似愤怒状的老虎。於菟们各个腰挎长短刀刃,两手各持一根粗树枝,枝上粘有白色带经文的符纸。
於菟装扮就绪后,便在头戴五佛冠的巫师“拉哇”带领下,前往山神庙中跪拜,由“拉哇”击鼓诵经祈求神灵保佑,并授予“於菟”以神力为各家驱魔除疫。此时,“拉哇”会给众“於菟”灌酒,以达到抵御寒冷和促使“於菟”进入神游境界。在“拉哇”向众“於菟”传达神灵的旨意后,“於菟”从此不再说话而成为驱魔的“神虎”。
装扮完毕的两只大“於菟”和5只小“於菟”,先在庙前广场上绕煨桑台地跳起“虎舞”,以示神虎之威风。“虎舞”的动作凝重而古拙、豪放而粗犷,充分显示着古人因崇虎而模拟老虎姿态的遗存。“虎舞”以节奏性很强的锣鼓作为伴奏,轮流提单腿向前蹦跳。并配合手握长树枝的双臂,或静止不动或反复上举或左右开合等姿态,组成舞蹈的基本动态。
表演快要结束的时候,人们会点燃炮竹,小“於菟”们停止了舞蹈迅猛地奔跑下山,开始进入各家进行驱魔。而另两只大“於菟”则在后面边依然按照锣鼓节奏跳着“虎舞”伴随“拉哇”和一名锣手一起舞下山去。
於菟”进入村里,就翻墙进入村民家,可以肆无忌惮地搜寻食物,并将这些食物衔于嘴中,摇头摆尾,做老虎吞食状。如果家中有生病的人,“於菟”就从病人身上跳过去,以示把病魔驱走。每家每户家中都会准备好给“於菟”的馍馍,也会煮好羊肉给“於菟”吃,“於菟”进到哪家是随机的,他们一般不会刻意选择,所以,在年都乎村,“於菟”活动又是一种增强团结,促进友谊的纽带。
这时候,人们鸣枪,巫师再次颂经,驱赶於菟。扮演於菟者在逃窜到河边以后,砸开河面上的冰,然后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纹。在回来的路上,人们燃起一堆火,让他们从火上跨过去,表示这时候妖魔邪恶已经除去。
跳於菟”是古代虎图腾崇拜的一种遗俗。在原始社会,人们对自然界的力量充满敬畏,老虎作为强大的动物,被视为具有神秘力量的象征,这种仪式可以看作是对古老图腾信仰的延续。
这一活动还融合了苯教、藏传佛教等多种宗教文化因素。它体现了当地宗教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、相互影响的特点,在当地的宗教和民俗文化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。
“跳於菟”活动是当地村民集体参与的仪式,能够增强村庄的凝聚力。村民们共同准备活动所需的物品,一起参与仪式过程,这一活动对于维护当地社会秩序、加强村民之间的情感联系等有着积极的意义。
2006年5月20日,土族於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非遗传承,不仅是技艺的延续,更是文化与智慧的薪火相传。
它让古老的文化精髓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。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的坚守,更是一种对祖先智慧的崇高致敬,值得我们时代深深刻记与无限称赞。